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规范非遗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成新湘带来了多份关于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建议,希望推动政府多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加大各级非遗馆、非遗工坊的建设力度,规范建设标准和运营机制,不断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让非遗真正融入当代生活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发挥更大作用。

规范非遗馆建设运营标准


【资料图】

成新湘代表介绍,在中央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全国各地非遗馆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加强非遗馆的标准化建设和系统化运营发展已刻不容缓。据相关调查,多数省区市已将非遗馆建设纳入政府规划,但已建、在建或筹建的非遗馆从场馆名称到建筑规模、内部设置、人员配置、功能布局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标准不一,且在实际运营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同程度的瓶颈和制约。公办非遗馆是政府投资和运营,主要以公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而民办非遗馆既承担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还要注重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运营成本高、管理成本大,民营企业自身资金及资源有限。

成新湘代表建议,联合国家标准委、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及优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研究,按国家、省、市、区(县)四个等级,分别制定出台不同等级非遗馆的建设标准,从场馆名称、建筑规模、功能设置布局、运营管理、传承人及非遗项目建设管理等多方面提出统一规范的意见,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她还建议,采用政企合作模式,由政府投资建设非遗馆,鼓励有经验的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非遗馆的具体运营,实现资源共享,并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同时,及时同步制定具体的政策落地配套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落实政策保障机制。

加大非遗工坊建设力度

今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公布了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66个工作成效突出、社会效果良好、人民群众认可度高的非遗工坊案例入选。

成新湘表示,当前,非遗工坊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展示展销活动等,在促进非遗保护、带动创业就业增收、推动非遗传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工坊是连接非遗与大众、非遗产品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是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成新湘代表认为,应加大非遗工坊的建设力度,将非遗工坊建设纳入长期规划,按国家、省、市三级,在“十四五”规划时期集中建设一批非遗项目齐全、功能目标明确、非遗产品有创新有市场、对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具有实效的非遗工坊,并加快制定完善非遗工坊建设标准及评估机制。她还建议,每年定期对非遗工坊的社会服务、产品生产和营销、经济效益、设计创新、营销创新、传承发展等管理指标进行科学和定量的评估,采用“可上可下”的动态评估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为推动各地非遗工坊发展壮大,推动非遗产品进入当代生活,成新湘建议,各地应进一步完善非遗工坊具体落地配套政策,鼓励当地政府完善非遗工坊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同时协调文旅、教育、财政、人社、工信等职能部门,同步出台制定相关配套落地措施及指导意见。此外,她还建议教育部加入非遗工坊共建,加快推动非遗工坊进校园工作,打造校园非遗工坊阵地,促进传统手工艺特色劳技教室或校园非遗工坊建设服务规范标准,推动非遗教育普及。

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引发广泛关注。成新湘代表认为,该通知提振了非遗从业人员的信心,为“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成新湘认为,为促进非遗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要探索非遗进景区、“景区+村落”“公司+村落”“传承人+村落”、农旅融合等非遗项目开发新模式,并通过“非遗+地铁”“非遗+高铁”“非遗+新业态”等形式,使非遗在新时代融入百姓生活,促进产业转型,推动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成新湘表示,要推动文博、文旅和非遗领域的文创产品开发,鼓励引进优秀的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加工人才和资源,充分挖掘各大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的文物、非遗、民俗、艺术底蕴,改变目前某些地方传统单一、同质化严重的产品面貌,打造真正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博、非遗、文旅创意产品IP,让广大群众能够把文物、非遗带回家。

成新湘还建议,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大力开发数字非遗、智能非遗,通过科技化、艺术化、多元化的创新路径,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新表达,让游客可以通过观赏多媒体、体验虚拟漫游等多种形式的互动,“身临其境”地体验古老非遗的魅力。(张玲)

关键词: